形态描述
标本采集地 正模♂,HN00283,海南新村,1958.04.18;配模♀,HN0011,海南三亚,1962.03;副模♂,HN00010,海南新盈,1958.05.08;1♂,00024,海南新村,1958.01.20;1♀,南沙群岛(3°53.69′N,111°12.57′E),水深53m,底质泥质砂,1986.05.03。
形态描述 头胸甲宽大于长,背部隆起,表面密具短绒毛及卷曲刚毛,裸露时光滑,分区不明显。心区和鳃区分别具一“H”形沟和一斜形沟外,其余各区均较为平滑。额分为3壮齿,中齿低位,较侧齿细,雌者中齿较雄者粗短,眼窝宽大,外眼窝齿较内眼窝齿大而突出。肝区边缘内凹,下肝区齿三角形,背面可见。前侧缘具两齿:一枚大而锐,另一枚宽而钝。后侧缘呈波纹状,具一钝齿,由此引入斜形沟,后缘横直。
发育好的个体其螯足不对称,体小和雌性的个体则对称。长节呈三棱形。腕节较大,背面元明显突起,外末角具前后两枚突起。掌节背部末缘具一突起。两指内缘具钝齿。
前2对步足粗壮,密覆短绒毛及大头针状刚毛,指节末端呈角质状。后2对步足细小,以第3对为最小。末对的指节呈弯爪状,掌节内末角具2短刺,外末角无小刺。
雄性腹部分为7节:第1节为最宽,第2节呈倒三角形,末缘中部凹陷,第3、4、5、6节长短相近,但第6节较窄,两侧各有一个菱形尾肢。尾节呈钝三角形。雌性腹部圆大,也分为7节:第6节两侧各具一个矩形尾肢,尾节呈半圆形。
雄性第1腹肢粗壮,分为3部分(基部、中部及末部),末部的末端有一枚指状突起,其周围及中部外缘有长羽状刚毛。雄性第2腹肢纤细。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副模♂ 10.5 12.4
♂ 8.0 8.0
♀ 12.4 13.0
附注 本种的雄性螯足,副模(体较大)为不对称,而较小标本则两螯相等。末对步足掌节外末角不具小刺,这两点与Dai et al.,1981记载不同。
形态描述 头胸甲宽大于长,背部隆起,表面密具短绒毛及卷曲刚毛,裸露时光滑,分区不明显。心区和鳃区分别具一“H”形沟和一斜形沟外,其余各区均较为平滑。额分为3壮齿,中齿低位,较侧齿细,雌者中齿较雄者粗短,眼窝宽大,外眼窝齿较内眼窝齿大而突出。肝区边缘内凹,下肝区齿三角形,背面可见。前侧缘具两齿:一枚大而锐,另一枚宽而钝。后侧缘呈波纹状,具一钝齿,由此引入斜形沟,后缘横直。
发育好的个体其螯足不对称,体小和雌性的个体则对称。长节呈三棱形。腕节较大,背面元明显突起,外末角具前后两枚突起。掌节背部末缘具一突起。两指内缘具钝齿。
前2对步足粗壮,密覆短绒毛及大头针状刚毛,指节末端呈角质状。后2对步足细小,以第3对为最小。末对的指节呈弯爪状,掌节内末角具2短刺,外末角无小刺。
雄性腹部分为7节:第1节为最宽,第2节呈倒三角形,末缘中部凹陷,第3、4、5、6节长短相近,但第6节较窄,两侧各有一个菱形尾肢。尾节呈钝三角形。雌性腹部圆大,也分为7节:第6节两侧各具一个矩形尾肢,尾节呈半圆形。
雄性第1腹肢粗壮,分为3部分(基部、中部及末部),末部的末端有一枚指状突起,其周围及中部外缘有长羽状刚毛。雄性第2腹肢纤细。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副模♂ 10.5 12.4
♂ 8.0 8.0
♀ 12.4 13.0
附注 本种的雄性螯足,副模(体较大)为不对称,而较小标本则两螯相等。末对步足掌节外末角不具小刺,这两点与Dai et al.,1981记载不同。